湖北荆州:厚植生态底色 让湿地成为珍稀鸟类的“幸福家园”
近年来,湖北省荆州市围绕加快推进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平原区域江河湖湿地群保护修复新样板,全域规划、全面推进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多措并举提升生态承载力,守护生命绿洲。
加强保护宣传,营造社会氛围。通过中央、省、市各级主流媒体和政务网站等宣传阵地强化宣传,积极引导,有效发挥媒体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同时,以“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宣传活动为契机,走进学校、社区、公园等场所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度、参与率,自觉依法保护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科学修复湿地,打造适宜生境。启动编制《荆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26-2030)》,确立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保护与恢复工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为工作重点,综合利用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思路。在崇湖、洪湖等重要湿地开展水生植被群落恢复、植物群落结构优化和完善工作,引入荆三棱、垂穗薹草、香蒲、菖蒲、菰等用于水鸟筑巢骨架的挺水植物,引入菱、荇菜等为候鸟活动提供庇荫、停留和栖息平台的浮叶植物,确保候鸟栖息地内有巢区、躲藏处和取食地等,扩大候鸟栖息地生态空间。
加强巡护监管,共织保护网络。一是发挥制度优势,强化部门协同。先后建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林业部门牵头,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参与的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和工作合力,对各环节进行全方位布控管理。二是加大打击力度,震慑非法行为。聚焦“非法猎捕、非法交易、非法经营”三个重点环节,开展“清风行动”“护鸟行动”“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专项行动”等多项联合执法行动,保持打击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三是动员社会力量,扩大保护网络。在重要湿地周边村、社区建立义务护鸟队,在候鸟迁徙、越冬和繁殖季节加强周边巡查巡护和保护宣传,不断提升公众爱鸟护鸟的自觉性。
2022年以来,荆州市麋鹿种群数量由2650只增加至3900只,越冬水鸟数量从53种65097只增加至2025年的85种268301只,珍稀鸟种及数量明显增加,荆州已成为中华秋沙鸭、彩鹮、白鹤、青头潜鸭等75种(国家一级11种,国家二级64种)罕见国宝级鸟类的栖息地。
今年1月,监利市何王庙保护区观察记录到近年来全省最大的黑鹳越冬种群,共计196只。今年夏季,彩鹮落户公安崇湖育雏,是湖北省首次完整记录彩鹮繁殖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