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白鹤食性变迁与生态修复路径
鄱阳湖越冬白鹤从依赖沉水植物转向农田作物的食性变迁,是其生存策略对湿地生态系统变化的直接响应。这一历程深刻揭示了自然栖息地功能演变与生态修复中“人工补偿”与“自然恢复”之间的复杂博弈,也为我们探索系统性的湖泊湿地修复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南矶湿地常湖,2025年11月27日)
一、白鹤食性改变的历程与驱动因素
白鹤食性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在多重压力下逐步推移的过程:
(一)早期(1980年代–2010年):依赖天然湿地
食性特征:主要以沉水植物为主,特别是苦草的冬芽,是其传统且最适宜的营养来源。
驱动因素: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能够稳定提供充足的沉水植物资源。
(二)转变初期(1998年洪水后):天然食源动摇
(1)关键事件。1998年特大洪水等极端水文事件,开始破坏沉水植物的生长周期,导致其群落退化。
(2)食性试探。白鹤开始扩大觅食范围,在湖汊及洲滩上寻食老鸦瓣、下江萎陵菜等湿生植物。
(三)根本性转折(约2012年):“弃湖入田”
(1)食性特征。白鹤大规模飞离干涸的湖床,进入周边农田,取食残留的莲藕与稻谷。
(2)核心驱动。一是水文剧变。2003年后,长江与鄱阳湖关系变化导致“枯水期提前、延长”成为常态,湖水加速退去,沉水植物(如苦草)的生长面积与生物量锐减。二是食物竞争。2020年实施的“十年禁渔”在恢复鱼类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以鱼类和底栖生物为食的水鸟数量,间接加剧了与白鹤的食物竞争。
至此,鄱阳湖超过80%的白鹤种群已依赖农田维持越冬生存,形成了“候鸟食堂”这一特殊的人工维系模式。

(南矶湿地常湖,2025年11月27日)
二、新生态信号:“归湖寻莲”的启示与修复路径探索
在“弃湖入田”成为主流近十年后,近期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新动向。2023年与2025年的观测记录均显示,部分白鹤开始回归鄱阳湖的天然湿地,主动寻找并取食复苏的野生莲藕。
这一“归湖寻莲”现象,为未来的生态修复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新思路:
(一)“归湖寻莲”的生态启示
(1)证明修复潜力。白鹤的回归行为强有力地表明,只要天然湿地的食物基础得到有效恢复,它们依然具备吸引白鹤回归的生态魅力。这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对湿地健康状况的“投票”。
(吴城湿地大湖池,2025年11月13日)
(2)指明关键物种:野生莲作为一种既具有经济价值又能为白鹤提供优质食物的本土植物,可作为生态修复的“先锋物种”和“桥梁物种”,连接自然生态系统与周边社区经济。
(吴城湿地常湖池,2025年11月26日)
(二)以“堑秋湖”为核心的生态修复新路径
禁渔后,传统的“堑秋湖”(用于秋季捕鱼的碟形湖)功能正从生产转向生态保育,成为修复的绝佳试验场。
(1)精准水文调控。通过对“堑秋湖”进行闸控,实施“夏水冬陆”的水位管理。即在夏季丰水期维持一定水深以保障水生植物(如苦草和野生莲等)的生长,在冬季枯水期则有序调控部分区域,露出浅水滩涂和食物,为白鹤等创造理想的觅食生境。
(吴城湿地大湖池,2025年11月14日)
(2)植被主动恢复。结合水位调控,在退水的湖床上主动恢复苦草、野生莲等白鹤喜食的植物,并同步修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等多类型水生植物群落,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功能。


(吴城湿地常湖池,2025年11月26日)
(三)系统性工程与社区协同
(1)水工程辅助。规划中的鄱阳湖水工程应遵循“调枯不控洪”原则,旨在通过枯水期适度抬升湖区水位,稳定核心湿地的水文环境,为大规模水生植物和洲滩湿生植物的恢复提供基础条件。
(2)发展“候鸟友好型农业”。在滨湖地区(如新建、余干和鄱阳等县区),鼓励农户种植莲藕、荸荠等白鹤偏好且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作物。同时,建立公平、高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对因候鸟觅食而遭受损失的农户进行足额补偿,将“人鸟冲突”转化为“人鸟共生”。


(南矶湿地常湖,2025年11月27日)
三、修复愿景
鄱阳湖白鹤从“依湖而居”到“倚农而食”,再到初现端倪的“归湖寻莲”,完整勾勒出了一条在环境压力下被动适应,并在人为引导下寻求主动恢复的生态轨迹。
(南矶湿地战备湖,2025年11月27日)
未来的保护工作,必须超越单纯依赖“投喂”的补偿模式,转向以恢复湿地自身生命力为核心的系统性修复。鄱阳湖生态修复的终极目标,应着眼于重建以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为核心的植被多样性,恢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与功能,最终实现“水—草—鱼(豚)—鸟—人—湖”的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


(南矶湿地三泥湾,2025年11月27日)
通过精准治理“堑秋湖”、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积极发展友好型农业,多管齐下,我们完全有能力重建一个江湖连通、湿地健康、生命交织、人鸟和谐的新鄱阳湖,让“鹤舞莲湖”“豚跃江湖”的自然盛景成为常态。
(文、图/戴年华 编审/生态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