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遇白鹤
秋水如约,似一位信守承诺的故人,惦念着鄱阳湖夏日那场早来的焦渴,今番以丰沛的润泽相报。湖水退得匆忙,返得舒缓,一退一进之间,仿佛有只无形的手,将湖床这本厚重的生命史册,悄然翻至最为苍茫而华彩的一章 —— 浅滩漫溢着澄澈的水光,淤泥下沉睡的野莲种子,正被透进水面的温存秋光轻轻唤醒。它们迫不及待地舒展腰肢,把积攒了一整个旱季的力量,化作无边无际、野性蓬勃的绿,在这片失而复得的湖滩上,轰轰烈烈地铺展开来。这方新生的野莲世界,正静静等候着一群白色精灵的 “入湖” 之约。
这般 “藕遇” 的序幕,却要回溯到十余年前那片人工藕田的晨光里。2012 年,我在鄱阳湖滨一处农场的藕畦边驻足,目光突然被田垄间的素白身影牵住 —— 十余只白鹤,没有停在遥远的自然洲滩,反而在规整的人工藕田里,略显生涩地啄食着收割后残留的藕节。它们的动作带着试探,喙尖碰击藕段时甚至有些迟疑,仿佛对这 “人工馈赠” 既依赖又警惕。那一幕如电光石火,深深烙印在我四十年的科研记忆中:这不是偶然的闲逛,而是白鹤觅食行为的历史性转向 —— 当刺苦草等传统食源日渐稀缺,它们不得不向人类耕作的土地,寻求生存的缝隙。那一刻,一粒认知的种子悄然落下:这场农田里的 “藕遇”,或许是越冬白鹤生态位演变的开端,只是那时,这抹微光还未足以照亮它们 “归湖” 的路。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我守望湖泊的第四十个年头。2023 年,一场特殊的水文情势如天赐契机:湖水退去后,未被开垦的湖滩形成广袤的浅水洼地,湿润的泥土恰好为野莲的爆发性生长提供了温床。我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撼,目睹了毕生难忘的场景 —— 天边先掠来几抹白影,转瞬便化作成百上千只白鹤,驮着北国的风霜,浩浩荡荡 “入湖来”,径直落进那片一夜苏醒的 “天然藕田”。不再是人工藕畦里的零星个体,而是相当规模的种群,在自然湖滩上从容踱步,修长的喙精准探进莲叶缝隙,衔起带着湖泥清香的野藕。它们的姿态舒展而笃定,仿佛终于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觅食节奏。我蓦然领悟,2012 年农场藕田里埋下的那颗种子,历经十余年蛰伏,终于在自然的滋养下破土而出:白鹤的 “藕遇”,正从人工环境的 “无奈适应”,转向自然湖滩的 “主动回归”。
而 2025 年的今秋,这份回归更显稳固。野莲在湖滩上扎下了更深的根,叶片比家莲更瘦劲,茎秆更挺拔,少了人工驯化的丰腴,多了逆境求存的坚韧 —— 每一片叶承接天光云影,每一段藕都藏着湖水的千年记忆,那是自然选择镌刻的生命密码,如今成了白鹤迁徙路上最可靠的 “天然粮仓”。当白鹤再次 “入湖来”,它们甚至会在藕田上空盘旋几周,像是在确认这片栖息地的安稳,而后才轻盈落定,没有了往年的试探,只剩与自然相融的从容。
顷刻间,整幅积淀了十三年观察与期盼的画卷,彻底地、磅礴地活了。它们的喙如精准的探针,挑起洁白的藕节,动作庄重得像履行一场古老的自然仪典;时而昂首曲项,清唳声划破湖天寂寥,似在向同伴宣告 “此处安稳”;时而交颈摩挲,羽翼轻拂莲叶,漾开一圈圈细碎的水光。鹤舞莲动间,莲因鹤的驻足显尽神韵,鹤因莲的滋养焕发生机 —— 这场 “藕遇”,早已超越单纯的觅食行为,是生命在环境剧变中,用韧性书写的共生史诗:从 2012 年人工藕田的 “被迫试探”,到 2023 年自然湖滩的 “群集归湖”,再到 2025 年这份稳定的 “如约相逢”,每一步都藏着生命自我救赎的伟力。
立于这片生机盎然的湖滩,我的心绪却在欣喜中掺着沉甸甸的思考。四十余年的湖滨守望,让我读懂这场 “藕遇” 背后的偶然与必然:它既依赖湖水进退造就的野莲滩涂,也源于鹤群在食源危机中催生的行为创新;可这份 “幸运”,又何尝不是鄱阳湖自然节律被打乱后的 “补偿”?我们筑坝蓄水、围垦造田,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让 “夏涨秋落” 的湖波心跳失了往日稳健 —— 正是洲滩演变、沉水植物退场,才让 2012 年那场人工藕田的 “藕遇”,成了白鹤无奈的选择。如今 2025 年的盛景,既是生命的馈赠,更是一堂深刻的生态课:我们不能只依赖自然的 “偶然馈赠”,更要以科学的守护,让白鹤 “入湖遇藕”,从危机催生的偶然,变成每一年秋天的必然。
秋风又起,鹤群振翅凌空,在藕田上空盘旋数周,终向着湖心深处我们努力修复的湿地方向翩然飞去。它们的离去不是终结,而是 “藕遇白鹤入湖来” 这一宏大叙事的新开端 —— 从农场藕畦到湖滩野莲,从零星试探到群集归湖,这场 “藕遇” 的轨迹,恰是我们与自然重建和谐的见证。
将这份始于无奈(2012)、成于自然(2023)、固于守护(2025 及以后)的 “藕然” 惊喜,铸造成鄱阳湖每一个秋天 “白鹤入湖、野莲迎客” 的必然风景 —— 这已不仅是我作为湖泊湿地生态学者的研究课题,更是四十余载科研生涯凝聚的信念与使命,是我们欠这片绿水青山、欠这些白色精灵的庄严承诺。只愿往后每一个清秋,都能看见白鹤载着晨光入湖来,落进无边野莲浪里,让湖波轻诵的,永远是生命韧性与人居责任共同写就的、绵延不绝的共生史诗。
(编审 / 生态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