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人家
江西省生态学会创新实践献礼第三个全国生态日
鄱湖人家专业号 | 2025-8-14

科技执笔绘生态新卷 融合泼墨染绿色华章

——江西省生态学会创新实践献礼第三个全国生态日

值此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江西省生态学会谨以近年来依托本省独特生态优势,以科技为基石、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政产学研融合,服务地方生态治理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献礼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学会聚焦核心、深化融合、创新模式、夯实基础,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聚焦战略议题,构建“学术-实践”闭环体系

学会紧扣鄱阳湖保护、“两山”转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研究-交流-实践”深度融合的工作闭环。

鄱阳湖协同治理。持续举办“鄱阳湖生态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有效聚合中科院、高校院所、地方政府等力量,围绕生态修复、江豚与候鸟保护、水资源水环境管理等领域联合攻关。如2025年8月最新研讨会,针对堑秋湖生态难题,形成“生态保水与湿地修复”共识方案,实质性推动区域科研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并创新性探索建立区域碳汇交易机制,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新路径。

“两山”转化实践探索。携手井冈山市政府打造“两山发展论坛”品牌,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推广“竹林碳汇 可持续经营”、“县域低碳循环发展”等鲜活模式,生动诠释“红绿融合”产业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样板。2024年井冈山相关试点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带动农民人均增收显著提升。

人鸟和谐创新示范。精准破解鄱阳湖越冬白鹤“弃湖入田”困境,创新推出“藕遇白鹤”共生经济与“田园鹤谷”栖息优化模式,提出“引导回归天然湿地”的长期生态策略。同时,联合电网企业研发基于鸟类卫星追踪和AI识别的智能预警防护系统,系统性解决鸟线冲突,推动“鸟线友好”技术在全省输电网络广泛应用,显著降低对鸟类栖息的影响。

深化融合机制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以遍布县域的科技服务站为核心枢纽,建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长效服务机制。

科技服务站扎根县域。自2018年靖安首站设立,至2025年服务网络已覆盖南丰等特色产业县。深度赋能蜜橘、龟鳖等生态产业,提供生态认证、品牌升级指导,成功孵化“湿地蜜橘”、“湿地生态游”等融合新业态,助力产业链价值提升超亿元。

技术帮扶精准滴灌。组织跨学科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土壤酸化修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秸秆基料化、畜禽粪污沼气化)等技术帮扶,源头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示范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平均降低15%以上。

跨部门协同破瓶颈。联动人大、政协、生态环境部门及产业链企业,构建“专家智库 专项工作组”联动机制。例如,为庐山市“量身定制”环境检测技术提升培训和绿色金融“一企一策”支持方案,有效破解基层环保人才匮乏与绿色转型资金短缺的“双重瓶颈”。

创新保护模式  破解保护与发展核心难题

针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核心矛盾,提供创新性、系统性解决方案。

“藕遇白鹤”共生经济。通过科学规划藕田水位与种植结构,巧妙营造适宜候鸟(尤其是白鹤)栖息的觅食环境,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在保障莲藕生产的同时,吸引大量珍禽,配套发展的观鸟经济带火乡村旅游,形成生态保护、特色产业培育、农民增收致富的“三赢”格局,项目区年接待观鸟游客超5万人次,旅游收入显著增长。

电网生态学实践引领。与电力部门深度合作,应用前沿生态学与工程技术,研发并部署智能防鸟装置与实时预警系统。基于大量追踪数据和实践验证,推动构建了覆盖全省、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鸟线和谐”技术标准体系,为重大基础设施的生态友好型建设提供“江西经验”。

强化基础能力  保障学会发展行稳致远

青年人才托举。设立“青年生态科技奖”,常态化举办“研究生生态论坛”,为生态领域青年才俊搭建展示、交流与成长的阶梯。

专业服务拓展。成立产业对口专业委员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如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湿地修复技术规范等),拓展第三方专业评估与咨询服务市场。

内部效能升级。持续优化会员结构,强化新媒体矩阵(如“生态零距离”公众号)运营,完善内部管理流程,显著提升服务响应效率与专业支撑能力。

服务国家战略  彰显生态智库时代担当

精准对接国家议程。2025年8月核心研讨会特选于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前夕召开,以丰硕的实践成果和前沿的学术探讨,有力彰显了江西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坚定决心与务实行动。

贡献省级智慧力量。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高规格国家战略座谈会,系统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生产力协同发展”路径,贡献了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江西方案”,获得国家部委高度认可。

锚定“平台化 在地化” 引领生态创新江西实践

江西省生态学会的鲜明特色在于以鄱阳湖、井冈山等核心生态区为关键锚点,通过构建高层次学术平台(系列研讨会、专题沙龙)、织密下沉式服务网络(县域科技服务站)、创新矛盾调和机制(如“藕遇白鹤”共生经济),成功打造“问题识别-联合攻关-产业转化”的生态治理全链条。其工作始终贯穿“科技精准赋能生态保护,融合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主线,为江西高标准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贡献了宝贵的实践智慧和示范样板。

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江西省生态学会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笔,以融合发展为墨,在赣鄱大地上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篇章!

(编审/生态零距离)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