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2025鄱阳湖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暨江西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会议在庐山召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迎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鄱阳湖生态环境学术交流,凝聚全省生态文明发展共识,2025年8月12日,由江西省生态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观测研究站承办的“2025鄱阳湖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暨六届一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九江庐山市成功举办。
九江市庐山市委常委、副市长汪新锋,井冈山大学副校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黄族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由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戴年华主持。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及企业的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庐山,共商鄱阳湖生态保护与发展大计,为江西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本次会议聚焦关键议题,促进多方协同,取得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搭建协同平台,深化政产学研融合
会议汇聚了中国科学院、江西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林科院、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九江学院等科研机构专家,以及庐山市生态环境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等政府部门代表和本地企业负责人。通过专题报告、圆桌座谈、实地调研等形式,有效构建了“学术研究-政策制定-产业实践”的立体化协同创新平台。与会各方围绕鄱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二、 聚焦前沿科技,破解保护发展难题
会议呈现了高水平学术交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鄱阳湖站副站长王晓龙研究员系统梳理了“鄱阳湖生态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江西财经大学胡海胜教授以“山江湖城一体化的庐山实践与思考”为题,分享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探索经验。
南昌大学郑博福教授深入解析“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应用”,探讨价值实现路径,并介绍了绿色金融支持生态项目的成功案例。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余定坤聚焦“鄱阳湖珍稀候鸟现状与保护实践”,分析极端水情影响,提出生态保水与湿地修复等针对性措施。
在座谈交流中,地方政府与企业代表坦诚提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检测能力不足、碳汇交易经验缺乏、信息化水平待提升、技术人才资金短缺等现实挑战。学会专家积极回应,提出精准解决方案:
推动资源共享:如鄱阳湖站开放设备共享,加强单位间检测技术合作;利用高校成熟的检测技术、设备和智慧技术培训能力进行对接。
探索机制创新:推动碳汇交易、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机制应用。
强化人才资金保障:建议通过定向培训、联合申报项目等方式系统解决人才、资金、技术瓶颈。
三、 构建长效机制,贯通成果转化闭环
会议着重强调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学会将充分发挥平台和桥梁作用:
建立专家库对接平台与专项工作交流群,确保高效沟通。
推动设备共享、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协同申报。
推荐领域专家精准对接庐山市等地方发展实际需求。
整合资源,努力贯通“发现问题-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完整闭环,确保科技创新成果切实服务于地方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理论联系实践,实地考察促合作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实地调研了庐山植物园山南分园、庐山市科技工作者之家及庐山市奋发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考察,专家们深入了解了庐山市在生态科研、科技服务及企业绿色转型方面的实践成果,促进了学术理论与地方实际的紧密结合,为后续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会议是江西省生态学会推动生态保护与科研合作的重要举措,成效显著。会议不仅收集到多条建设性意见,为鄱阳湖生态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在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前沿科技落地应用、构建长效合作机制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未来,江西省生态学会将持续深化“学会-地方”、“学会-高校”等多方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鄱阳湖流域及江西省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贡献智慧力量。 (文图/张剑、尧波、吴姝瑾 审核/戴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