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人家
鄱阳湖藏着个 “人工湖”:堑秋湖的千年智慧与今生命运
鄱湖人家专业号 | 2025-9-24

生态科普系列

鄱阳湖藏着个 “人工湖”:堑秋湖的千年智慧与今生命运

提到鄱阳湖,你或许想到 “水天一色” 的浩渺,却未必知道湖滩上藏着群特殊的 “人工湖”—— 堑秋湖(秋子湖/碟形湖/碗形湖)。它们是渔民千年前 “借水谋生” 的智慧结晶,曾养活着一代代湖区人;如今长江十年禁渔,这些 “老鱼塘” 又变身候鸟的 “越冬家园”,上演着人与自然的温暖共生。

(2025年8月南矶湿地)

它不是天然湖,是渔民 “筑” 出来的生存智慧

堑秋湖的诞生,全靠鄱阳湖 “夏涨冬落” 的脾气:每年 4-9 月丰水期,湖水漫过湖滩,鱼虾跟着水四处游;10 月一到,水位猛降,浅滩裸露,鱼虾没了去处,渔民也愁没鱼捕。

明清时,渔民们想出个办法:在丰水前,用黏土、柴草在湖滩上筑 1-2 米高的堤,再修个简易闸口,圈出一片水 —— 这就是堑秋湖。丰水期开闸,让湖水带着鱼虾 “住进” 湖里;秋天枯水时,慢慢关闸控水,等外面湖水位低了,再放水捕鱼。“堑” 是拦截,“秋” 是捕鱼季,名字直白又好记。

别小看这简易工程:选址要避开主航道,选在 12-14 米高程的滩涂(太高存不住水,太低易被淹);筑堤用当地黏土混柴草,既省钱又防渗;闸口手动调节,讲究 “七放三留”—— 放七成水捕鱼,留三成水养鱼虾、护草木。千百年下来,这成了湖区人 “靠水吃水” 的生存密码。

三百年变迁:从 “渔鸟共生” 到 “失衡”,再到 “新生”

堑秋湖的命运,跟着时代变了三次样:

1. 传统期(明清 - 1980s):渔和鸟 “各取所需”

那时候堑秋湖不多,也就 200 来处,归村里集体管。渔民控水很讲究:枯水期把水位维持在 10-11 米,既让鲫鱼、鲤鱼长到够大再捕,又刚好留出 0.5-1.5 米的浅滩 ——11 月雁鸭、白鹤飞来,正好在浅滩找食(吃草、啄底栖生物)。那会儿人少、工具简单,捕鱼不贪多,湖里鱼成活率比天然水域高 30%,候鸟也愿意来,渔和鸟互不打扰。

2. 开发期(1990s-2019):为了多捕鱼,生态 “受了伤”

后来湖区人多了,对鱼的需求大了。堑秋湖一下子涨到 1200 多处,好多被私人承包,目标只剩 “多捕鱼、多赚钱”:3 月就封闸,比以前早了俩月,丰水期进湖的鱼虾少了,天然鱼群补不上;有的把堤岸硬化、闸口挖深,甚至往湖里投饲料养鱼,湿地的土不透气了,草也长不好;枯水期把水排到 8-9 米,浅滩全露出来,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物死了,候鸟来了没地方找食。生态让位于利益,堑秋湖慢慢 “变味” 了。

(2023年8月南矶湿地)

(2023年8月南矶湿地)

3. 转型期(2020 至今):禁渔了,它成了 “候鸟家园”

2020 年长江十年禁渔启动,堑秋湖不能捕鱼了,一下子没了 “方向”:好多闸口废了,水位没人管,2022 年大旱时,70% 的堑秋湖干得见底,苔草全枯了。但转机也来了 ——

永修吴城的大湖池、庐山市的沙湖,先试着改造成候鸟保护区:修生态闸口,按候鸟需要调水位;挖涵洞让湖水流通,恢复和主湖的联系。慢慢的,浅滩回来了,草长起来了,白鹤又飞回来了。

(2023年越冬季南矶湿地)

它不只是鱼塘:藏着生态和民生的 “双重价值”

别以为堑秋湖只用来捕鱼,它的用处大着呢:

1. 生态上,它是鄱阳湖的 “小调节器”

调水:枯水期拦水,不让湿地干得太快,给主湖补水源;丰水期开闸泄洪,帮鄱阳湖减轻防洪压力。

护生灵:是鱼儿的 “避难所”,尤其枯水期,鱼在里面能安全长大;更是候鸟的 “食堂”——2010-2019 年,近 1/3 的越冬候鸟,都靠堑秋湖的浅滩找食。

养草木:水位每年变 2-3 米,一会儿淹、一会儿露,苔草、沉水植物轮着长,不会一种草霸满湖,保持了湿地的多样性。

2. 民生上,它是湖区人的 “饭碗” 与 “文化根”

以前,靠它吃饭:禁渔前,渔民 40%-60% 的收入来自堑秋湖,尤其秋冬枯水期,别的地方捕不到鱼,这里能稳定捕鱼,不让日子过不下去。

现在,靠它转型:不能捕鱼了,吴城的堑秋湖改成观鸟点,2023 年周边民宿、餐饮收入涨了 50%;白鹤小镇一年接待 30 万游客,赚了 700 多万。退捕渔民当起管湖员、观鸟向导,从 “捕鱼人” 变成 “护鸟人”,饭碗没丢,还换了个更环保的活法。

更重要的是,筑堤、调水的老手艺,“七放三留” 的老规矩,是湖区人的文化根,不能丢。

禁渔后的挑战与希望:让 “老湖” 焕新颜

禁渔后,堑秋湖最大的变化,是 “调控目标” 变了 —— 从 “为了捕鱼” 变成 “为了生态”。但挑战也不少:

2022 年大旱,80% 的白鹤被迫去人工湿地找食;有的堑秋湖因为修水利,和主湖断了联系,水不流通,成了 “死水”。

好在现在有了对策:

科学调水:星子水文站水位低于 8 米,就启动应急调度,保证湿地有水。

修复生态:吴城湿地栽刺苦草,从每平方米 40 株涨到 165 株,给白鹤多备点 “口粮”。

协同管理:南矶湿地和附近村子、工厂签协议,让村民一起管湖;退捕渔民当管湖员,按候鸟需求调闸口;2023年和2025年野生莲长势喜人,将为越冬白鹤提供“藕遇”口福。

智慧守护:装 AI 摄像头、用无人机巡护,远程就能看到江豚、白鹤有没有危险,发现问题马上救。

从明清渔民的一抔黏土、一道柴堤,到如今的生态闸口、智慧监测,堑秋湖的故事,其实是人类和自然相处的故事:以前靠它谋生,后来差点伤了它,现在学着保护它。

如今再去鄱阳湖,或许能看到:夕阳下,退捕渔民正检查闸口,远处白鹤在堑秋湖的浅滩上踱步。这汪人工湖,不再只是 “捕鱼的塘”,而是 “候鸟的家”,更是 “人水和谐” 的活标本。

如果你也被这份千年智慧与新生希望打动,不妨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知道鄱阳湖深处,还有这样一群守护湿地的 “特殊湖泊”。

(部分内容由AI生成,编审/生态零距离)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