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赣江南昌段蓝藻水华现状
2025年秋赣江南昌段蓝藻水华现状
一、蓝藻发展态势与当前现状
赣江南昌城区段的蓝藻水华自 2025 年 7 月 24 日出现以来,经历了多轮发展与波动。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7 月 24 日蓝藻首次在老城区近岸区被发现;8 月 18 日向江心扩散,至 8 月 26 日已覆盖该段区域 73.2% 的水体;9 月 7 日曾短暂减少后,于 9 月 12 日再次反弹至 84.9% 的峰值,当时仅滕王阁景区附近近岸水域保持相对清洁。
值得关注的是,进入 9 月中旬后期,蓝藻水华的发展环境正发生显著变化。9 月 17 日南昌最高气温仍达 37℃,但受冷空气南下影响,18 日起气温开始 "断崖式" 下降,当日最高气温降至 31℃,较前期高温时段降幅超 6℃。截至 9 月 20 日,最高气温维持在 31℃,较降温前的极端高温已下降 6℃,且伴随东北风 3 - 4 级及小雨天气,9 月 19 日降雨量达 5.1mm,20 日出现毛毛雨天气。这种气象条件的转变,为蓝藻水华的控制带来了积极影响。
从影响范围看,此次蓝藻水华已波及赣江南昌段主支、中支、南支等多处江段,水体呈现明显绿色并伴有异味。下游的丰城段在 8 月底曾因蓝藻问题启动 Ⅱ 级应急响应,经过综合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
二、应急处置措施与初步成效
面对持续的蓝藻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维度应急干预措施:
- 机械打捞:组织专业队伍和船只对聚集蓝藻进行集中清理
- 物理扰动:借鉴丰城经验,通过快艇搅动等方式打破静稳水体环境
- 饮水保障:在自来水厂取水口设置围栏并采用高压水枪冲击,强化水质监测频次
这些措施已显现积极效果。丰城段蓝藻蔓延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河段水华由中度转为轻度。南昌市水利局此前也表示事发水域状况 "有很明显好转",而 9 月中下旬的降温降雨天气将进一步增强这些治理措施的效果。
三、蓝藻暴发成因的多维解析
此次蓝藻水华的暴发是气象、水文与水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极端气象条件是导火索
2025 年夏季南昌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少雨天气,7 月以来平均气温偏高 1.8℃,高温日数达 54 天,同时降水偏少 5.9 成。这种持续高温、强光照、低水位的环境为蓝藻繁殖提供了理想条件。而 9 月中旬前的持续高温(9 月 16 日最高温仍达 37℃)则加剧了蓝藻的二次反弹。
2. 水文条件改变是重要推手
流域内闸坝、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导致部分河段流速减缓,水体交换能力下降,形成静稳水域,使原本流动性较强的河流出现类似湖泊的蓝藻聚集现象。
3. 水体富营养化是物质基础
尽管长江流域水质总体优良,但赣江等支流的氮、磷浓度仍能满足藻类生长需要,为蓝藻暴发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
四、未来趋势展望与长期治理建议
短期趋势:降温带来缓解契机
气象数据显示,此次降温过程将持续推进,至 9 月 26 日南昌最高气温将进一步降至 26℃,从 9 月 16 日的 36℃到 26℃,累计降温幅度达 10℃。这种 "断崖式" 降温将显著抑制蓝藻的生理活性,配合风力增大(北风 4 级)带来的水体扰动,蓝藻水华的扩张势头有望得到遏制。但由于 9 月 22 - 23 日可能出现短暂回温至 32℃左右,仍需警惕蓝藻再次聚集的风险。
中长期展望:逐步改善但彻底消除尚需时日
入秋后气温降低、日照时间缩短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加之可能出现的秋汛影响,蓝藻水华的发生风险将逐步降低。但考虑到水体中仍存在充足的营养物质,蓝藻完全消失可能需要数周时间。
长期治理路径
短期应急措施虽能缓解蓝藻危害,但长期治理需从源头入手:
此次蓝藻事件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建立 "气象预警 - 应急响应 - 长效治理" 的联动机制,将成为应对类似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降温天气的持续,赣江南昌段蓝藻水华状况有望在自然调节与人为干预的双重作用下加速改善。
(编审/生态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