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矶湿地 “藕遇白鹤” 再续佳话 水文智慧护航珍禽重返天然家园
【李菁 文】 初冬清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薄雾氤氲,晨光为湖面镀上一层金边。11 月 10 日,保护区巡护人员在常湖水域惊喜发现 33 羽白鹤翩然落脚,它们在近三千亩野生莲藕丛中觅食休憩,与集群栖息的小天鹅、灰雁、豆雁相映成趣。这是今秋南矶湿地首笔白鹤记录,也让 2023 年惊艳亮相的 “藕遇白鹤” 生态盛景再度上演,标志着湿地生态修复从 “人工辅助” 向 “自然自愈” 的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摄影/南矶湿地)
核心事件:两年连现 “藕鹤共生”,生态向好显成效
鄱阳湖作为全球 80% 以上白鹤的越冬核心栖息地,南矶湿地的 “藕遇白鹤” 奇迹始于 2023 年。当年,鄱阳湖丰水期 15 米多(吴淞高程)的适宜水位,为湿地季节性湖泊的野生莲藕创造了绝佳生长条件,成片复苏的莲藕以超 60% 的淀粉含量,填补了白鹤传统食物苦草冬芽的短缺,直接支撑区域内白鹤越冬数量增至 1719 羽,单个堑秋湖更是监测到 700 羽集群的壮观场景,创下近年同期新高。
(摄影/南矶湿地)
2025 年,这一生态佳话如期延续。尽管面临夏季持续少雨导致的水位异常下降挑战,但通过科学调控,常湖近三千亩野生莲藕再度旺长,成为吸引白鹤归来的 “天然食源地”。随着候鸟迁徙高峰临近,省生态学会专家预判,依托丰富的野生莲藕资源补给,今年南矶湿地白鹤、小天鹅等越冬候鸟数量有望再创新高。
水文智慧:从 “顺势而为” 到 “精准调控”,破解极端气候挑战
连续两年的 “藕遇” 背后,是南矶湿地在水文调控上的不断探索与成熟。2023 年,保护区借助鄱阳湖天然适宜的水文节律,顺势推动野生莲藕自然萌发,秋季通过适度排水扩大浅滩面积,使白鹤栖息效率提升 30%,展现了 “顺势而为” 的生态智慧。
2025 年的水文调控则更显 “主动破局” 的担当。面对夏季异常枯水的严峻形势,保护区迅速启动应急方案:对常湖等关键堑秋湖实施关闸蓄水,将水位精准稳定在 1.8 米的莲藕生长适宜区间;10 月候鸟迁徙前夕,又依据生态需水规律适时开闸补水,最终将常湖水位调至 0.2-0.5 米,形成 “浅水 — 泥滩 — 挺水植物” 的复合型生境 —— 既保障了莲藕根系水分供给,又露出适宜白鹤取食的泥滩,为珍禽打造了取食、休憩、警戒 “一站式” 栖息地。这种 “动态蓄放水” 策略,不仅复刻了 2023 年的水文优势,更成功化解干旱风险,彰显了 “南矶模式” 应对极端气候的灵活性与前瞻性。
(摄影/南矶湿地)
生态转型:从 “人工依赖” 到 “自然回归”,湿地自愈能力持续增强
“藕遇白鹤” 的连续上演,正推动白鹤栖息实现关键转型。此前,受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沉水植被退化等影响,白鹤曾大规模 “弃湖入田”,依赖人工藕塘、稻田等 “候鸟食堂” 觅食,虽缓解了食物危机,却面临疫病传播、人鸟冲突等多重风险。监测数据显示,2024 年越冬季,鄱阳湖区白鹤对人工食源的依赖度仍高达 80%。
而 2023 年以来,天然湿地中蓬勃生长的莲藕群落,正重构完整的湿地食物网:莲藕根茎为白鹤提供高能食物,叶片与残体滋养螺蚌、昆虫等底栖生物,进而支撑小天鹅、鸿雁等多种候鸟生存,使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承载力显著提升。到 2025 年,这一转型趋势持续强化 —— 常湖周边天然湿地已成为候鸟首选栖息地,水体透明度较往年提升 40%,白鹤对人工食源的依赖度大幅下降,湿地自我修复、自我循环的生态自愈能力全面增强。
巡护见闻:鹤雁齐栖,尽显自然和谐之美
在近日的常态化巡护中,保护区各湖区频繁观测到白鹤与小天鹅共生的和谐场景。在三泥湾湖区,巡护人员熊鑫通过望远镜监测到约 40-50 只白鹤集群,其中 7 只幼鹤占比约 15%,种群结构健康。白鹤们忘我地低头啄食莲藕根茎,群体中总有 “警戒者” 不时抬头环顾,警惕周边动静;身旁的小天鹅则姿态各异,或埋头休憩、或专注觅食、或嬉戏打闹,构成一幅生动的湿地生态画卷。
(摄影/熊鑫)
“野生莲藕长得越茂盛,候鸟来得就越多、越安稳。” 巡护人员介绍,今年湿地内水生植物普遍长势良好,除了常湖的三千亩莲藕,其他湖区的苔草、眼子菜等也蓬勃生长,为候鸟提供了充足且安全的天然食物资源。
南矶启示:以自然之道,还湿地生机的修复范本
南矶湿地的成功实践,为全球退化湿地修复与候鸟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三重启示”:
其一,水文节律是湿地生命线。精准模拟自然水文变化的调控策略,是生物群落恢复的核心基础,无论是顺势而为还是主动调控,都需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其二,自然恢复是最优路径。野生莲藕的自然复苏,比人工种植食源地更具可持续性,既降低保护成本,又能构建完整生态链,实现 “低成本、高效益” 的生态修复;
其三,旗舰物种是生态晴雨表。白鹤从 “弃湖入田” 到 “归湖寻藕” 的行为转变,直观印证了湿地生态功能的实质性改善,标志着保护工作从 “被动补救” 迈向 “主动修复” 的质变。
结语
湿地是候鸟的家园,更是人类生态安全的根基。南矶湿地 “藕遇白鹤” 的连续上演,生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 —— 当科学调控尊重自然规律,当生态系统被赋予自愈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便不再遥远。在长江经济带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大背景下,“南矶模式” 所蕴含的水文智慧与自然自愈理念,或将为全球更多退化湿地的修复提供宝贵借鉴,让更多湿地重现生机,让更多珍禽自由栖居,让生态保护的佳话年年延续。
(编审 / 生态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