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印发湿地保护规划
近日,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广州将构建“三区六廊三核九芯”格局,到2035年,省级以上重要湿地将不少于8处,湿地公园不少于26处。
《规划》透露,广州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湿地面积达68331.48公顷(不含浅海水域),占国土面积9.19%,涵盖河流水面、水库、红树林等多种类型。其中,河流水面占比44.54%,珠江、流溪河等22条骨干河流贯穿全域;湿地动植物资源多样,包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野生动物40种,南沙湿地更是每年吸引近10万只候鸟越冬,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候鸟天堂”。
《规划》立足资源现状,构建“三区六廊三核九芯”空间格局。“三区”即北部山地河湖湿地涵养区、中部城镇平原湿地品质提升区、南部滨海水网湿地功能优化区;“六廊”以珠江前后航道等为骨架,强化湿地生态连通;“三核”(海珠湿地、花都湖湿地、南沙湿地)与“九芯”(麓湖—东濠涌湿地等)作为关键节点,发挥示范引领与综合效益。
根据《规划》,广州将分阶段推进保护目标:到2025年,省级以上重要湿地不少于5处,红树林面积不少于322公顷,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9%,构建完成湿地监测网络;到2035年,省级以上重要湿地不少于8处,全面建成智慧湿地管理体系,打造独具广州特色的示范湿地城市。
为实现目标,《规划》部署多项重点任务:在资源管理上,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推进分级分类保护,完善以湿地公园为主体的保护体系,到2035年全市湿地公园不少于26处;在保护修复上,针对北部水源涵养林提升、中部河涌生态修复、南部红树林扩面等实施专项工程,计划修复流溪河115千米生态岸线,2025年前营造红树林43公顷;在合理利用上,建设高质量小微湿地(2025年15处、2035年不少于20处),发展湿地生态农业、文旅产业,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为广州建设全球自然城市“灯塔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