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纪行 | 饶河源:让“绿水青山”长出“金饭碗”
考察纪行 | 饶河源:让“绿水青山”长出“金饭碗”
2025年9月26日,婺源县段莘乡,饶河源头。这里不仅是鄱阳湖重要水系饶河的发源地,更是一方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现场。我们跟随科考队走进饶河源县级自然保护区,试图解码: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木上,这片土地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群众手中沉甸甸的“金饭碗”。
一、固本:守护源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守护好源头活水,是一切发展的前提。保护区将生态保护置于压倒性位置,通过“长牙齿”的硬措施,为绿色发展固本培元。严格的森林资源管护制度,结合智能化的监测手段,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守护网络;对核心区人为活动的精准限制,最大程度降低了开发干扰;持续开展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生态修复项目,则像一位位细致的“生态医生”,守护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行走其间,但见林木蓊郁、溪涧清澈,重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有效恢复,“保护就是最大的发展”在此不仅是共识,更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二、转化:点绿成金,畅通价值实现路径
护住了好山水,更要用好。段莘乡的智慧在于,不做生态的“守财奴”,而是成为价值的“转化器”。
“生态 旅游”深度融合: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徽派古村落的深厚底蕴,当地推动生态观光、民宿经济、乡村文创等业态融合发展。昔日“养在深闺”的山水,如今成为吸引远近游客的“美丽经济”。
绿色产业提质增效:引导发展有机茶叶、山茶油、中草药种植等林下经济,不仅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更通过绿色、有机的品牌赋能,大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叶子”变“票子”的精彩蜕变。
这条“点绿成金”之路,生动证明了保护与发展并非单选题,高水平生态投入同样能带来高质量的经济产出。
三、共享:共建共管,凝聚和谐共生合力
绿色的成果,由谁共享?饶河源的答案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保护区创新机制,推动形成社区共建共管格局:建立保护联防机制,让村民成为生态哨兵;设立生态公益岗位,让守护者获得稳定收入;开展自然教育入户,将生态种子播进心田。当居民们从绿水青山的守护中实实在在受益时,行动便从“要我保护”的被动,升华为“我要保护”的自觉。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利益共享的良性循环中徐徐展开。
启示与展望:从“县级”迈向“省级”的新征程
饶河源的实践给人以深刻启示:生态优势完全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可持续的“保护-转化-共享”机制。其成功,不仅在于守住了自然底色,更在于激发了内生动力,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站在新的起点,为推动保护区实现从“县级”到“省级”的能级跃升,我们建议:
强化总结评估,夯实晋升基础:系统梳理其在 biodiversity 保护、社区发展等方面的成功模式,科学量化其生态产品总值(GEP),为晋升提供扎实的数据与理论支撑。
对标一流,提升管理能级:对照省级保护区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强化科研监测与智慧化管理水平,推动保护工作走向标准化、精细化。
加强对接,汇聚各方合力:积极向上沟通,争取将晋升工作纳入更高级别发展规划,获得政策、资金、技术等关键支持,为保护区长远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期待饶河源自然保护区早日成功晋级,继续以其生动的实践,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贡献更多的“婺源智慧”与“饶河方案”。
编审/生态零距离
2025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