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人家
婚丧世俗礼仪的演变之一男婚女嫁
鄱湖人家专业号 | 2024-4-24

婚丧世俗礼仪的演变之一男婚女嫁

万户是一个传统礼仪之乡,千百年来,历代公民都非常重视礼仪,每逢红白喜事,更是谨遵古训,恪守俗成礼仪,唯恐怠慢宾朋。 我地的传统世俗礼仪,源于儒道两教。 旧时有很多村庄都设私塾,聘请饱学之士任教,乡民们从小就受到了孔孟之道的熏陶, 而民俗礼仪也就打上了儒学思想的烙印。 自道教在老屋夏家设坛传教以来,道教文化在我地广泛传播,影响极其深远,同时也浸透在民俗礼仪之中。 笔者禀受师传,潜心堪舆之术多年,亲历许多红白喜事场面,对我乡的风土人情、民俗礼仪,有点粗略的了解,现介绍如下,供大家参酌。

男婚女嫁

一、婚嫁的程序和书

旧社会实行封建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当时婚姻结合的主流。 与世相应的礼仪形式,也十分繁杂。 男女两家相互来往有很多规定程序,如相亲、定事、押样、下定、讨娶、送大节、送日子、迎亲、返面(回门)等。 来往书帖有八套,其名目有:问名(求婚帖、庚谱)、订盟(请庚贴)、文定(箸亲帖)、请期(报吉帖)、纳彩(彩礼帖)、迎亲(通门帖)、返面(回门帖)。 每封书帖到女家,女家都要写回帖。 书帖有严谨的格式,从称谓排列到封套的外形尺寸和内笺的措词,以至折叠方式,都不能出错。

解放后,随着恋爱婚姻的兴起,旧的繁文缛节,逐渐得到简化。 将婚姻结合的主要程序缩减成五项,而书帖只流行两封。

五项程序:(1)定事(即旧时"问名、订盟、文定、押样"的浓缩)。 (2)下定(即订婚,旧称"小聘"、"请庚")。 (3)送大节(相当于旧时的"请期"、"送日子")。 (4)送许礼(旧称"大聘"、"纳彩"),结婚前一日进行。 (5)迎亲。

二封书帖:一曰"庚帖",在下定时,将男方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并装上封套。 送到女家,由女家将女方的生辰八字配写在上面。二称"请期帖",男家将所选定的结婚日期(俗称嫁娶吉日)写成红帖,送到女家鉴别,女家将所鉴定好的日期"回帖"给男家。

现代书帖的形式, 仍采用传统书帖的模式, 但要求不严,尤其对女家几乎无甚要求。

二、婚嫁的庆典和礼仪

(1)迎亲

旧时迎接新娘,穷人和富人绝然不同。 富豪和官宦人家迎亲用轿子,一般的坐良轿,上等的坐花轿。 新郎在那天称"小登科",骑高头大马,头戴礼帽,身穿红袍;新娘是凤冠霞披,八幅罗裙,坐着大轿。 而穷人家的新娘坐的是独轮手推车,头戴黑色汗巾,身穿土布棉衣。 新郎却一路步行,相形之下,宛若两个世界。

新娘接到家门,一位会事者,在鞭炮声中,口中念念有词,并向四周抛掷米谷,名曰"回嫁神"。 进洞房后,还有烤"炀火"、"吃蜜枣"等习俗,无非是红红火火,早生贵子的意思。

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阶级差别的废除,因贫富悬殊造成的婚嫁不平等现象基本消除,讲求文明结婚,节约办喜事。 迎亲时,新郎新娘,身披红布,并肩徒步,本村人吹吹打打,显得文明大方,喜气洋洋。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迎亲的规格和水准,也显提升趋势,而且愈演愈烈。 先是用自行车接新娘,继而用马迎接,以致发展到现在的小轿车迎亲, 而且还讲究轿车的档次和数量以及迎亲队伍的规模。 此外还配有大量的嫁装。 追求时尚,讲究排场,一年甚于一年。

(2)婚宴安座

婚嫁的喜庆宴会,都在迎亲的当天进行,早餐在女家,中餐在男家。 旧时晚上还有"花桌酒"、"出房酒"。 而安座(俗称安席)是在早餐和中餐来用。

本家靠后两桌是上席,接着是次席。 上席四座名曰①东席口②西席口③东暖角④西暖角。 也有称东二席, 西二席的,但他的位置大小一致。

女家安座的顺序位:①新贵人(新郎)②女方外祖家③媒人④外太祖母家或其它主亲。

男家安座的顺序位: ①女方娘家兄弟②男方外祖母家③媒人④外太祖母家或其它主亲。

(3)闹新房

迎新的当晚闹新房(俗称"打新房"),请民间戏曲艺人"唱曲",唱的是赣剧。 中途艺人进房"撒帐",俗语云"新妇房,放牛场",此时可以随意搞笑。还向艺人抛打栗子,摸锅底灰。

最后"送子",祈多子多福。 闹新房结束,摆"出房酒"一直到午夜以后。

曹礼新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